English

影响的天地无边无际

1999-01-27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杜丽 我有话说

某天下午,我走进一家熟悉的小饭馆,因不是用餐时间,一个顾客也没有。厨师躺在椅子上睡觉,服务员在看报纸,有个我从未见过的姑娘在餐桌上写着什么。她抬头沉思和伏案书写的姿态吸引了我。原来她是厨师的同乡,刚来北京没几天,在这里玩。我问她在写什么,她说是日记。她坚持写日记有几年了。她允许我看其中的一行:“在过去的十八年里,母亲是我最亲的人,经历了这件事情以后……”

我很想了解她更多,但我没有充足的理由去打扰她的思路。眼前这个小小的、不知名的写作者的珍贵在于:我们不知道她是如何生成的——有哪些书、哪些人、哪些记忆影响了这个丰满茁壮、脸膛红红的乡村少女,从而使她成为一个区别于餐馆中其他人的写作者的呢?很难说是某个中国作家还是外国作家影响了她,也很难说是纯粹的文学还是乡风民谣、故事传说之类启发了她。也许她只是听命于心灵的召唤,而某本书、某个作家仅仅起了催化剂的作用。

我想说的是,造就一颗心灵、造就一个作家所需的养料是无穷无尽、无法计量的,如果仅仅是对异国作家(对前辈作家也一样)的某种模仿和简单复制,而不是自己的原创,其作品的速朽是不必说的。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如此强调餐馆里那个民间写作者:她固然接受了许多的影响,但她发出自己的声音。

影响的天地无边无际。我不知道是卡夫卡的小说还是披头士的音乐、蒙克的画,甚至特品弗的电影给予了我更大的影响。

同样,我也不知道是否里尔克的诗歌比山顶上的一棵树、长江边上卖柚子少年的眼神、火车车厢里人们的言谈教会了我更多文学的真谛。

我很难忘记第一次看伊朗导演阿巴斯的影片《穿过橄榄树林》的惊喜。一个朋友说:也许你是把它当作一篇小说来看了。我说:为什么不可以?和文学、绘画、音乐、舞蹈一样,电影也是一种表达方式,从其他艺术门类里学习不是很正常的吗?

不管是对创造者还是接受者来说,没有比心灵的自由更重要的事了。一颗自由的心灵就像一只最活泼的鸟儿,它接受天地间一切阳光风雨的哺育和滋养,飞越山川海洋、城市乡村,然后歌唱或者倾听,用自己独一无二的心灵。

在外国文学对中国作家的影响这一问题上,真实的情形也许是这样的: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学是天然地渗透在我们的血液里的——我们生长的环境、学校教育、家庭的文化气氛、耳濡目染的一切都会在我们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,这构成了我们的底子;而外国文学则是新奇别样的,我们会主动地去感应和吸收。

但影响毕竟只是影响,是外在的因素,假如它唤醒的是本来就蛰伏在接受者心灵里的思想感情、表现手段,从而激发了新的创造,那么,这影响便是福祉;而如若接受者本身对生活缺乏自己的感受与判断,自身的积累是空洞贫乏的,那么外来的影响便会成为消亡个性的灾难。这样的灾难在当下的写作中比比皆是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